作者:孙启芸
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否,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获得感与安全感。在信息高速流转的当下,谣言的病毒式传播、诈骗的精准围猎、未成年人权益的频频受损,已成为侵蚀网络生态的三大顽疾。唯有以举报辟谣为利器,筑牢谣言治理、反诈防护、未成年人保护三道防线,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文明家园。
一、破除谣言迷雾,重建信息信任基石
网络谣言如同无形的病毒,既会扰乱社会秩序,更会摧毁公众对信息的基本信任。2024年夏季,一则“某品牌饮用水检测出致癌物”的谣言在社交平台疯传,导致该企业股价单日暴跌12%,多地超市出现退货潮。事后查明,谣言源头竟是竞争对手雇佣的自媒体账号,通过篡改检测报告、伪造专家访谈视频刻意抹黑。此类案例暴露出网络谣言已形成“编造-传播-牟利”的黑色产业链,而传统辟谣方式往往滞后于谣言扩散速度。
谣言的滋生离不开三重土壤:技术赋权下的传播便利化、流量至上的利益驱动、公众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。AI深度合成技术的普及,让虚假图片、视频的制作门槛大幅降低。某自媒体团队曾用AI技术“复活”已故艺人发表虚假言论,短时间内播放量突破千万,直到家属公开辟谣才得以平息。而算法推荐机制的“信息茧房”效应,又让谣言在特定群体中反复强化,形成“越不信越传播”的怪圈。
破解谣言困局需要构建“预防-监测-处置”全链条治理体系。在预防端,应推动权威信息供给常态化,如国家卫健委针对传染病谣言设立的“每周辟谣专栏”,用专业解读挤压谣言生存空间。在监测端,可借鉴上海“谣言雷达”系统的经验,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可疑信息,对高风险内容提前预警。在处置端,必须畅通举报渠道,12377网络举报平台应建立谣言快速核查通道,对确认的谣言信息实施“溯源删除+账号处罚”双重措施。公众更需培养“三问”习惯:问信息来源是否权威、问证据链条是否完整、问逻辑推理是否合理,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鉴别人。
二、织密反诈网络,斩断数字时代黑手
网络诈骗的迭代速度,始终考验着治理体系的响应能力。2025年初,一种名为“AI亲情陷阱”的诈骗方式浮出水面:骗子通过窃取社交媒体上的语音片段,合成未成年人求助信息,以“遭遇绑架”“突发疾病”等紧急事由诱导家长转账。北京朝阳区一位母亲因此被骗走58万元,而此类案件在一季度全国已发生2300余起。从早期的“中奖诈骗”到如今的“深度伪造”,诈骗手段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,防范难度持续加大。
当前反诈工作存在三大痛点:受害者群体呈现低龄化与老龄化“两头塌陷”,未成年人因猎奇心理易陷入“游戏代充”骗局,老年人则对“保健品诈骗”缺乏抵抗力;诈骗链条跨境化、专业化,资金通过虚拟货币快速转移,溯源难度极大;部分平台风控机制形同虚设,对明显的诈骗账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2024年公安部数据显示,仅38%的电诈案件能追回全部损失,而未成年人受骗后,由于不敢及时告知家长,往往错过最佳止损时机。
构建全民反诈防线需要技术、制度、教育三管齐下。技术层面,推广“数字身份证”体系,对大额转账、陌生账户交易实施生物特征验证,从支付环节筑牢防火墙。制度层面,应建立“平台先行赔付”机制,对未履行审核义务的社交、支付平台追究连带责任。教育层面,需创新宣传方式,如深圳市开展的“反诈剧本杀”活动,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识骗技巧。更重要的是,要让公众牢记“三不原则”:不轻信陌生信息、不泄露验证码、不向陌生账户转账,发现可疑情况立即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,形成“全民监督、全民反制”的格局。
三、守护成长净土,撑起未成年人数字保护伞
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保护,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。2025年“清朗”专项行动曝光的案例触目惊心:某直播平台存在“儿童打赏”灰色产业链,主播诱导未成年人用家长手机充值,单月最高涉案金额达470万元;某社交APP的“粉丝群”暗藏色情交易,不法分子通过伪装“明星助理”诱骗未成年人发送私密照片。这些案例暴露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诸多短板,既有平台责任的缺失,也有家庭监护的缺位。
未成年人网络权益受损呈现三大新趋势:侵害方式更具隐蔽性,不法分子利用“密室逃脱”“剧本杀”等线下场景与线上诱导相结合;受害群体低龄化,小学生因沉迷手游被诈骗的案件同比上升65%;损害后果更深远,网络欺凌导致的未成年人心理创伤发生率已达17.3%。而现行保护机制存在“三难”:身份核验难,未成年人轻易绕过“青少年模式”;证据固定难,电子数据易篡改且家长缺乏取证意识;协同治理难,学校、家庭、平台的责任边界模糊。
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需要打出“组合拳”。立法层面应加快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修订,明确平台对未成年人内容的审核责任,要求游戏、直播平台采用“人脸识别+身份证”双重验证。技术层面可推广“家长监护助手”,实现上网时长管控、内容过滤、消费预警等功能。教育层面要将网络素养课程纳入义务教育体系,教会未成年人识别网络陷阱、拒绝不良信息。当发现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情况时,家长可通过12377平台“未成年人保护专区”快速举报,相关部门应承诺24小时内响应处置,让每一个举报都成为守护童心的力量。
网络空间的治理从来不是单一战场,而是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公众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。面对谣言,我们要做真相的传播者;面对诈骗,我们要做防线的守护者;面对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,我们更要做勇敢的举报者。每一次对谣言的澄清,都是对理性的捍卫;每一次对诈骗的举报,都是对正义的伸张;每一次对未成年人的守护,都是对未来的负责。让我们以举报为武器,以辟谣为己任,共同守护这片数字家园的清朗与安宁。
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