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嘉佑年间,繁华的东京汴梁城内发生了一桩离奇命案。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,城内张灯结彩,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。然而就在这祥和景象中,一户周姓人家的新妇竟在新婚次日悬梁自尽,这桩命案顿时震惊了整个开封城。
开封府的衙役们接到报案后火速赶到现场。只见新房内红烛未灭,喜帐犹在,而那位身着大红嫁衣的新娘却已香消玉殒。经过初步勘验,仵作发现新娘系自缢身亡,更令人震惊的是,新娘已非完璧之身。衙役们立即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新郎周丰远,认为他极有可能是玷污新娘后致其自尽的凶手。
时任开封府尹的包拯闻讯后亲自前往查案。这位以明察秋毫著称的青天大老爷仔细勘察现场后,发现此案疑点重重。他注意到新房内摆放着一副未完成的对联,桌上还散落着几张写满字迹的宣纸。包拯敏锐地意识到,这副对联可能是破案的关键线索。经过一番缜密的调查,包拯最终凭借这副对联揭开了案件的真相,不仅洗清了周丰远的冤屈,更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。
展开剩余80%周丰远乃是汴京城内有名的才子,其家世显赫,祖上曾出过三品大员。他自幼聪颖过人,五岁能诵诗,七岁能作文,在太学就读时更是名列前茅。虽未及第,但其才学早已名动京师。更难得的是,他为人谦和,乐善好施,每逢寒冬都会在城郊开设粥棚救济贫民,在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。
嘉佑二年春,周丰远年满十八。周家老爷见儿子已到适婚之龄,便托城中最好的媒婆张罗婚事。经过多方打探,最终选中了城南李员外家的千金。李家虽非官宦世家,但也是书香门第,家资丰厚。两家门当户对,很快就定下了这门亲事。
按照当时的礼制,周丰远虽对这门亲事并无太多期待,但也明白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的道理,只得应允。经过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等繁琐的六礼程序后,两家终于择定吉日准备完婚。
婚礼当日,周府上下张灯结彩,喜气洋洋。府门前两尊石狮颈系红绸,院内处处悬挂着大红灯笼。从清晨起,贺喜的宾客就络绎不绝,有周家的世交故旧,有太学的同窗好友,更有不少受过周丰远恩惠的贫寒学子。喜宴上觥筹交错,丝竹声声,好不热闹。
待到夜深人静,醉意微醺的周丰远终于得以脱身,来到洞房。这位平日里才思敏捷的才子此刻却显得局促不安。他站在新房门口踌躇良久,几次抬手欲推门而入,却又缩了回来。最终,他深吸一口气,轻轻推开了房门。
只见新娘子端坐在绣榻之上,大红盖头遮住了面容,但透过烛光仍能看出其窈窕的身姿。周丰远站在新娘面前,竟不知该如何是好。他自幼埋头苦读,鲜少与女子接触,此刻面对新婚妻子,竟比参加科考还要紧张。
新娘似乎察觉到了丈夫的窘迫,心中暗自发笑。她出身书香门第,自幼饱读诗书,见丈夫如此拘谨,便想出了一个缓解尴尬的法子。她轻启朱唇,柔声说道:听闻夫君才高八斗,妾身这里有一上联,不知夫君可愿赐教?说罢,便道出上联:等灯登阁各攻书。
周丰远闻言一愣,随即明白这是妻子在考校自己。他接过上联仔细琢磨,发现此联构思精妙,等、灯、登三字同音异义,要对出下联实非易事。他苦思良久仍不得其解,便向新娘告罪,说要到书房继续思考。新娘含笑应允,还打趣道若对不出下联,今晚就不许掀盖头。
周丰远来到书房,铺纸研墨,反复推敲。窗外月色如水,更漏声声,不知不觉已是三更时分。他绞尽脑汁,却始终未能对出满意的下联。最终,疲惫不堪的他伏案而眠,竟将洞房花烛夜抛在了脑后。
翌日清晨,周丰远醒来后匆匆赶回新房,准备向新娘认输。谁知刚一见面,新娘便笑吟吟地说:昨夜不是已经对出下联了吗?以'梧桐'为题的下联对得极好。周丰远闻言大惊,坚称自己整夜都在书房,根本未曾回来过。
新娘闻言脸色骤变,原本红润的面颊瞬间惨白如纸。她颤抖着嘴唇喃喃自语:难怪...难怪昨夜你...脱了新郎官的衣服...说罢,她强作镇定,以梳洗为由将周丰远支开,并将房门反锁。
周丰远虽觉蹊跷,但也未作他想。待他梳洗完毕返回时,却发现房门紧锁,任凭他如何呼唤都无人应答。情急之下,他奋力撞开房门,映入眼帘的却是悬挂在房梁上的新娘。那袭大红嫁衣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刺眼,新娘的绣花鞋还在微微晃动...
周府立即报官,开封府的差役们很快赶到。经仵作验尸,确认新娘系自缢身亡,且已非完璧。衙役们当即认定周丰远有重大嫌疑,准备将其收押。就在此时,包拯亲临现场,在听取周丰远的陈述后,认为案情复杂,不可妄下结论。
包拯命人将等灯登阁各攻书这一上联张贴于城中各处,并悬赏能对出下联者。告示一出,全城轰动,众多才子争相应对。三日后,一位名叫田世光的太学生给出了移椅倚桐同赏月的下联。包拯见这副对联对仗工整,意境相合,立即命人将田世光拿下。
经过严加审讯,田世光终于供认了罪行。原来他是周丰远的同窗,婚礼当日也在宾客之列。酒过三巡后,他借故离席,偶然听到新房内的对话。见周丰远久去不归,便起了歹心,冒充周丰远进入新房,以移椅倚桐同赏月对出了下联。新娘不疑有他,遂被其玷污。待天明时分,田世光悄然离去。
新娘次日得知真相后,自觉无颜面对夫君,更恐此事传扬出去有辱门楣,在绝望之下选择了自尽。包拯通过一副对联抽丝剥茧,最终查明真相,不仅还了周丰远清白,也让真凶伏法,再次彰显了其包青天的明察秋毫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