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高血压患者,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中老年群体的身影。然而,残酷的现实却是,高血压正如同无形的枷锁,悄然围困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。
很多患者即便积极尝试各种方法,血压却始终降不下来,整日为此苦恼不堪。降压之路困难重重,有人严格忌口,有人坚持运动,有人按时服药,可血压依旧居高不下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还时刻担忧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找上门。
其实,降血压需要综合施策,合理饮食、适度运动、规律作息、按时服药以及定期监测血压等,一个都不能少。
那么,得了高血压,就意味着一辈子都要和它纠缠不清吗?
01
5个常见“高血压信号”,
至少有一半人忽视了!
高血压早期症状不明显,很多人因此忽视,等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追悔莫及。以下5个常见“高血压信号”,一定要留意。
头晕头痛:这是高血压常见症状,多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,有些是持续性的钝痛或搏动性胀痛。这是因为血压升高,导致脑血管扩张,刺激神经末梢引发不适。
展开剩余73%耳鸣:双耳耳鸣,持续时间较长。高血压会使内耳动脉硬化和痉挛,供血不足,听觉神经功能发生退变,从而产生耳鸣。
心悸失眠:高血压患者常有心悸、失眠的症状。血压升高会影响心脏功能,导致心跳加快,让人感到心慌;同时,血压波动也会干扰神经系统,影响睡眠质量。
肢体麻木:手指、脚趾麻木,或皮肤有蚁行感。血压升高会影响血液循环,导致肢体远端供血不足,引起麻木。
记忆力减退:注意力不集中,近期记忆力减退。长期高血压会影响大脑供血,损害脑细胞,进而影响认知功能。
一旦出现这些信号,应及时测量血压,必要时就医,早发现早治疗,将高血压的危害降到最低。
02
得了高血压,就要终身服药吗?
很多人一确诊高血压,就觉得要一辈子被它困扰,其实并非如此。
高血压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。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发,像肾动脉狭窄、嗜铬细胞瘤等。若能找出病因并积极治疗原发病,比如手术切除肿瘤、修复肾动脉狭窄等,血压可能恢复正常,摆脱高血压。
原发性高血压虽大多需长期治疗,但通过规范管理,也能有效控制。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,饮食上遵循低盐、低脂、高钾,多吃蔬菜水果;坚持规律运动,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;戒烟限酒,保持良好心态。
药物治疗也必不可少。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,按时服药,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。定期监测血压,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。
只要患者重视高血压,积极配合治疗,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,就能减少并发症风险,像正常人一样生活,并非一辈子都要和高血压“纠缠不清”。
03
高血压的“罪魁祸首”不是盐,
竟是它
很多人认为吃盐多是导致高血压的“罪魁祸首”,实际上,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钠。高钠食品不一定尝起来咸。比如面包、挂面、奶酪等,制作过程中可能添加了含钠添加剂,钠含量较高,但吃起来未必咸。高血压患者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,控制钠摄入。
当人体摄入过多钠时,肾脏无法及时将其充分排出,导致体内钠离子浓度升高。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,水分会进入血管内,使血容量增加,进而加大对血管壁的压力,导致血压升高。此外,高钠状态会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,引起血管收缩,血管阻力增大,血压随之上升。
同时,过多的钠还会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,促使心脏收缩力增强、心率加快,同时使血管收缩,进一步导致血压升高。
长期高钠饮食还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,导致血管舒张物质分泌减少,血管收缩物质分泌增加,血管弹性降低,血压升高。而且,高钠摄入可能影响肾素 - 血管紧张素 - 醛固酮系统的平衡,高钠可抑制肾素分泌,使血管紧张素生成减少,但同时醛固酮分泌增加,促进钠的重吸收和水钠潴留,导致血压升高。
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,应减少高盐食物摄入,如咸菜、腌制品等,控制每日钠的摄入量。
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
编辑:彭秋霞
发布于:广东省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