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窗幽记·集醒篇第一》1.8【原文】不近人情,举世皆畏途;不察物情,一生俱梦境。【白话】什么是人情?人之常情是人情,人情世故是人情,这样解释对还是不对?这样的解释当然不错。但是,精准的解释要到经典中去找。《礼记》这本经典,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文化思想、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念,包括有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礼运》等四十六篇经典。《礼运》这样解释人情,“何谓人情?喜怒哀惧爱恶欲,七者弗学而能。”既然人情是天生的,所以,顺着人情来,轻松自在,人间乐境;逆着人情走,苦海无边,人间地狱。所以,“不近人情,举世皆畏途”;不近人情,说话做事不能够与人类与生俱来的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相接近相吻合,一辈子磕磕绊绊、沟沟坎坎,一辈子阻力重重、诸事不顺,一辈子烦恼不断、郁郁寡欢;不近人情,没有能够看明白、想明白、弄明白人为什么而怒、为什么而哀、为什么而惧、为什么而爱、为什么而恶、为什么而欲,由着性子,想怎么说就怎么说,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那就“举世皆畏途”,那就一辈子困难重重、心力憔悴、浮躁不安、心绪不宁。拿掉烦躁、抑郁情绪的方法是,静下心来、耐下心来,牢固树立功不唐捐的信念;把人情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,下功夫、花时间,时时研究、处处研究,自有瓜熟蒂落的一天,自有峰回路转的一天,自有豁然开朗的一天。所谓物,“凡生天地之间,皆谓物也。”物是物,我们人也是物;物情,既包括物情,也包括人情。“不察物情,一生俱梦境”,不知道、不明白、不通晓物情、人情,眼睛看着风景变幻而心却跟着变幻的风景走了,耳朵听着欢声笑语而心却随着欢乐的情绪走了。比如说,看是看见了,却不明白春暖花开,却不明白春暖花就开;看是看见了,却不明白秋风落叶,却不明白秋风吹后天气一天一天地凉而绿叶黄、黄黄的树叶纷纷落;看是看到了人们的笑脸,听是听到了人们的欢歌笑语,却不明白推动笑脸和欢歌笑语的力量。【注】1、不近人情,言行与人情世故有违背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拗相公》:“苏老泉 见 安石 衣服垢敝,经月不洗面,以为不近人情,作《辨奸论》以刺之。”清·周亮工《书影》卷三:“世画渡水僧,或乘龙,或履龟鼋,类多诡怪恍惚,不近人情。”《豆棚闲话·首阳山叔齐变节》:“只因伯夷生性孤僻,不肯通方,父亲道他不近人情,没有容人之量。”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回:“置之千万人之中,其聪俊灵秀之气,则在千万人之上;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,又在千万人之下。”清·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三十二回:“大人先问自己真情怎样?还说我恐吓,实太过不近人情。”《老残游记》第十一回:“今者,不管天理,不畏国法,不近人情,放肆做去,这种痛快,不有人灾,必有鬼祸。”成语故事:春秋时期,楚国狂士接舆对肩吾说北海有一座姑射仙山,山上的神仙可以让世界五谷丰登。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、不近人情,就对连叔说接舆在吹牛。连叔沉思了一会,对肩吾说接舆的话不一定是没有道理的。人情,指人的感情表现;人的常情、世情;情谊、情面等。出自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人情之所感,远俗则怀。”2、举世,全世界;普天下。整个人世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非之而不加沮。”战国·楚·屈原《渔父》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。”唐·方干《德政上睦州胡中丞》诗:“羣书已熟无人似,五字研成举世传。”清·田兰芳《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(袁可立孙)墓志铭》:“君所笃嗜而不忍须臾舍者,乃举世所莫及。”清·戴名世《序》:“伤俗学之日非,追前贤之遗绪,盱衡抵掌,自谓举世莫当。”《钱牧斋尺牍·答定海县张绍谦》:“治行比幨惟之卓鲁;举世无双。” 陈毅《哭叶军长希夷同志》诗:“'七七’开抗战,君自海外回。东进杀倭寇,举世惊风雷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举世混浊,而我独清。”3、皆,【说文】俱词也。【小尔雅】同也。【易·解卦】雷雨作,而百果草木皆甲坼。郑康成读皆如懈,非。 又【字汇补】居之切,音箕。【前汉·孟喜传】箕子者,万物方荄兹也。【师古注】荄,音皆。古皆荄与箕音同。 又叶举里切,音几。【诗·周颂】以治百礼,降福孔皆。【传】皆,遍也。与偕通。【荀勗东西厢歌】降福孔偕。 【说文】白字两见,一在自部,自部之白,疾二切,即自字。皆字载自部中,则应从白。【集韵】或作皆,非。4、畏途,险恶可怕的路径,比喻做起来很危险和艰难的事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夫畏涂者,十杀一人,则父子兄弟相戒也。” 唐·李白《蜀道难》:“畏途巉岩不可攀。”明·徐光启《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》:“中多可用之材,而视此畏途,高飞远举。” 明·东鲁古狂生《醉醒石》第九回:“刑部,因批驳严,参罚重,缙绅中视为畏途。 ”明·宋琬《渡黄河》:“倒泻银河事有无,掀天浊浪只须臾。人间更有风涛险,翻说黄河是畏途。”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器玩部》:“买者相戒不取,则卖者计穷。卖者计穷,则陶人视为畏途而弗造矣。 ”清·秋瑾《精卫石》:“产难;妇人视为畏途;生死只争一刻。”5、察,【说文】覆审也。从宀祭声。【徐铉曰】祭祀必质明。明,察也。故从祭。【广韵】谛也,知也。【李陵·答苏武书】功大罪小,不蒙明察。 又【增韵】考也,廉视也。【周礼·秋官·士师注】士,察也,义取察理狱讼之事也。又【唐书·百官志】监察御史,掌司六察。一察官人善恶,二察赋役不均,三察农桑不勤,仓廪耗减,四察妖猾盗贼,五察茂才异等,六察黠吏豪宗,兼幷纵暴。 又昭著也。【中庸】言其上下察也。 又察察,洁淸貌。【史记·屈原传】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。 又苛察也。【老子·道德经】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又【晋书·谢安传】弘以大纲,不存小察。 又【正字通】偏见曰察。【庄子·天下篇】道德不一,天下多得一,察焉以自好。 又姓。吴将军察战,明正德中朝城知县察童。 又读作祭。【尙书大传】祭之为言察也。察者,至也,人事至然后祭。 又叶直列切,音彻。【前汉·郊祀歌】景星显见,信星彪列。象载昭庭,日亲以察。【古诗】置我怀袖中,三岁字不灭。一心抱区区,惧君不识察。 又叶子例切,音穧。【班固·幽通赋】揽葛藟而授余兮,眷峻谷曰勿坠。昒昕寤而仰思兮,心蒙蒙犹未察。 【集韵】或作詧。6、物情,①物理人情,世情。三国·魏·嵇康《释私论》:“物情顺通,故大道无违;越名任心,故是非无措也。”三国魏·嵇康《释私论》:“情不系於所欲,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。”唐·孟浩然《上张吏部》诗:“物情多贵远,贤俊岂遥今?”清·王应奎《柳南随笔》卷二:“华亭王文恭 公宽然长者,于物情多所未谙。”清·曹寅《避热》诗之五:“世味何如湘 水淡,物情翻向楚人夸。”②物的情状。唐·刘威《游东湖黄处士园林》诗:“物情多与闲相称,所恨求安计不同。”清·俞国贤《与史文兹饮月下》诗:“物情犹惜晚,吾鬓已成翁。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看图识字》:“即如《看图识字》这两本小书,就天文、地理、人事、物情,无所不有。”③众情,民心。《后汉书·爰延传》:“事多放滥,物情生怨。”《北齐书·段荣传》:“除山东大行台、大都督,甚得物情。”宋·周密《癸辛杂识别集·彭晋叟》:“胡颖为浙西宪,政尚猛厉,物情不安。”《明史·申时行传》:“已而占物情,稍稍擢三人官,三人得毋废。”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督抚·海忠介抚江南》:“自丁亥有凌司马洋山殴诸生一事,大拂物情。”物,【说文】万物也。牛为大物。天地之数,起于牵牛,故从牛。勿声。【玉篇】凡生天地之闲,皆谓物也。【易·干卦】品物流形。又【无妄】先王以茂对时,育万物。【周礼·天官·大宰】九贡,九曰物贡。【注】物贡,杂物,鱼盐橘柚。 又【玉篇】事也。【易·家人】君子以言有物,而行有恒。【疏】物,事也。【礼·哀公问】敢问何谓成身,孔子对曰:不过乎物。【注】物,犹事也。【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】以乡三物敎万民,而宾兴之。 又【诗·小雅】比物四骊。【传】物,毛物也。【又】三十维物,尔牲则具。【周礼·春官·鸡人】掌共鸡牲,辨其物。【注】谓毛色也。又【夏官·校人】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【疏】物卽是色。【楚语】毛以示物。 又【周礼·地官·卝人】若以时取之,则物其地,图而授之。【注】物地,占其形色,知咸淡也。草人,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。【左传·昭三十二年】物土方。【注】物,相也,相取土之方面。 又【玉篇】类也。【左传·桓六年】丁卯,子同生。公曰:是其生也,与吾同物。【注】物,类也。谓同日。 又【周礼·天官·酒正】辨三酒之物。【疏】物者,财也。以三酒所成有时,故豫给财,令作之也。 又【周礼·地官·司门】几出入不物者。【注】不物,衣服视占不与衆同,及所操物不如品式者。 又【周语】神之见也,不过其物。【注】物,物数也。 又【广韵】旗名。【周礼·春官·司常】杂帛爲物。 又叶去声。【唐韵正】符沸反。【扬子·太玄经】人人物物,各由厥汇。【阮籍·东平赋】及至分之国邑,树之表物,四时仪其象,阴阳畅其气。 又叶微律切。【班固·东都赋】指顾倏忽,获车己实。乐不极盘,杀不尽物。又叶微月切。【苏轼·四达斋铭】孰如此闲,空洞无物。戸牖盍开,廓焉四达。达,陀悦切。7、一生,①名词,一辈子。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道意》:“余亲见所识者数人,了不奉神明,一生不祈祭,身享遐年,名位巍巍,子孙蕃昌且富贵也。”唐·房玄龄等《晋书·阮孚传》:“孚性好屐……或有诣阮,正见自蜡屐,因自叹曰:'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!’”明·刘基《渔父词》之二:“红米饭,紫莼羹,自是无愁过一生。”近代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一生耿直,赤胆忠心。”现代·老舍《正红旗下》二:“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,明白而又有点胡涂的梦。”【例句】他决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事业,为人类的进步不懈努力。②副词,同“一向”。一直;向来。唐·李白《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》诗之四:“一生傲岸苦不谐,恩疏媒劳志多乖。”宋·杨万里《烛下和雪折梅》:诗“一生梅瘦今却肥,是雪是梅浑不辨。”【例句】他一生都在为了教育事业奋斗。8、俱,皆也。【孟子】父母俱存。 又偕也,具也。【庄子·天运篇】道可载而与之俱也。【史记·孔子世家】孔子适周,鲁君与之一乗车,两马,一竖子俱。 又姓。南凉将军俱延,唐江州监军俱文珍。9、梦境,梦中经历的情境。①宋·韩维《庵中睡起五颂寄海印》诗:“梦境觉来元一际,不劳脣齿话无生。”魏巍《东方》第五部第十章:“回想刚才迷离的梦境,更增添了对杨雪的怀念。”②比喻虚构的美妙境界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四回:“往东一所,是个园亭样子……道不得像小说部中说的那样画里天宫、神仙洞府的梦境梦话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