契丹民族堪称历史上最骁勇善战的民族之一。即便在辽国被金国灭亡后,残存的契丹军队西迁至中亚地区,依然能够所向披靡。当时称霸欧亚大陆的塞尔柱帝国,就是被这支契丹残军彻底击溃的。契丹人如此善战,为何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?这与辽宋之间签订的澶渊之盟密不可分。这份和约表面上是和平协议,实则让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尚武精神。
契丹人的起源充满神话色彩。据传,他们的始祖是一位骑着白马的仙人和一位骑着青牛的仙女。二人在木叶山不期而遇,四目相对的瞬间便坠入爱河。这对神仙眷侣未经世俗礼仪,却生育了八个儿子,这些后代后来发展成为契丹八部。当缘分已尽时,仙人夫妇各自坐骑离去,留下八个目瞪口呆的儿子。从此,契丹人祭祀祖先时必杀白马青牛,这种奇特习俗实则暗含对父母不告而别的怨念。
展开剩余76%契丹八部的早期首领都颇具传奇色彩。首任可汗因形销骨立被称为骷髅可汗;继任者因相貌奇特得名猪头可汗;第三任吃羊可汗更是神奇,他每天吃掉19只羊,次日羊圈里依然保持20只的数目。这些传说反映出契丹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。随着时间推移,契丹八部逐渐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,内部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,各部之间征战不休,最终由最强者统领全族。
唐太宗李世民是首位主动招抚契丹的中原帝王。他采用和亲政策,将宗室女子下嫁契丹首领,并赐予李姓。这些公主虽非皇帝亲生,但都经过严格挑选:必须出身宗室、才貌双全,且辈分低于皇帝。契丹首领面见唐皇可免跪拜之礼,但见到岳父时却必须行大礼。这种巧妙的政治联姻维持了近五十年的和平,直到武则天篡唐称帝才被打破。
契丹首领因不满武周代唐,起兵勤王,这是契丹与中原王朝的首次军事对抗。武则天起初轻敌,派武氏族人领兵,结果大败而归。这场失利让武则天意识到传位武氏的风险,最终还政李唐。唐中宗复位后对契丹格外优待,但这种纵容反而助长了契丹的骄横。安禄山任节度使时,设下鸿门宴毒杀上万契丹精英,导致双方结怨。讽刺的是,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李光弼正是契丹人。
耶律阿保机的崛起改变了契丹历史。他统一各部后建辽阳城,以铸铁凤镇之,故辽阳又称铁凤城。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使契丹铁骑成为可能。在谋士韩延徽的辅佐下,阿保机建立辽国。韩延徽原为汉人使臣,因拒不下跪被罚牧羊,后因皇后述律氏赏识被招为驸马。这位皇后手段狠辣,曾将三百叛军推下山崖。在她的支持下,阿保机确立了内事问皇后,外事问延徽的治国方略。
辽国鼎盛时期,中原正值五代十国乱世。阿保机本可乘虚而入,但在韩延徽建议下改为南北分治政策:辽人治辽,汉人治汉。这一策略吸引大量中原难民投奔,使辽国实力大增。韩延徽曾短暂逃回中原,这段经历后被改编为京剧《四郎探母》。他返辽后推动经济改革,并致信中原保证契丹必不南牧,为辽国赢得发展时机。
述律太后执政时期展现了惊人的权谋。她以先帝托梦为由,处死了上百名反对派大臣,直到被汉将赵思温反将一军,被迫自断一手才作罢。此时石敬瑭为夺取后唐政权,不惜认辽帝为父,割让燕云十六州。这笔交易让辽国获得战略要地,但也埋下日后与宋朝冲突的祸根。
辽穆宗耶律璟是著名的睡王,终日酗酒却维持了十年太平。后周世宗北伐时,老迈的韩延徽准确预判战局,建议待冬季断敌粮道。但辽国内部叛乱不断,19年间竟发生40余次兵变。北宋建立后,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实为明智之举。当时辽国虽内乱频仍,但军力犹存,且北宋缺乏骑兵优势。直到宋太宗灭北汉后,宋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才真正爆发。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契丹民族的兴衰轨迹,以及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复杂的互动关系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