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野西移争议平息,苏中战场再燃战火
随着李堡战斗的落幕,关于华野(华东野战军)是否西移的争论也暂时告一段落。中央军委最终决定,让华野继续留在苏中地区作战。
李堡一战让国民党将领李默庵损失了不少机动兵力,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原定在李堡一带建立封锁线的计划。随后,李默庵调整了兵力部署,将防线后撤,转而加强对海安、泰州以南占领区的“清剿”和防御。
然而,这个新的封锁圈虽然正面防守严密,却存在一个明显的弱点——侧翼的南通和如皋一带兵力较为薄弱。这个破绽自然逃不过华野指挥官粟裕的敏锐目光。
此时,华野的第五旅和苏中军区特务团已经抵达战场,兵力得到增强,粟裕认为正是抓住战机、主动出击的好时机。
深入敌腹,险中求胜
1946年8月20日晚,粟裕率领华野主力3万余人,由北向南悄然推进,直插敌军封锁圈的薄弱地带。虽然这一区域兵力空虚,但毕竟位于敌军腹地,一旦行动暴露,李默庵极可能迅速调集重兵合围,华野将陷入险境。
展开剩余64%粟裕后来坦言,这次行动就像“孙行者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打”,风险极高。但熟悉粟裕的人都知道,他向来谋略缜密,从不打无把握之仗。
事实上,李默庵在这一带的控制力并不稳固,而华野则恰恰相反。经过六年的抗战,苏中地区早已成为华野的根据地,战士们对地形了如指掌,行军如履平地。3万大军夜间行进,连狗叫声都听不到,国民党军队对此毫无察觉,仿佛被蒙在鼓里。
突袭丁堰、林梓,痛击“袖珍王牌军”
8月21日晚,粟裕指挥第一师、第六师和第五旅三支主力部队,向丁堰、林梓发起突袭。这两座集镇位于南通至如皋的公路上,由国民党交通警察总队驻守,负责“清剿”和“恢复交通”。
这支交警总队由抗战时期的忠义救国军和上海税警团改编而成,名义上隶属交通部,装备精良的美式卡宾枪,号称“袖珍王牌军”。面对华野的进攻,他们起初不以为然,甚至在电话中向李默庵报告:“不要紧,可能打上一两个钟头就没事了。”
然而,战斗并未如他们所料。华野攻势迅猛,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下午,最终突破敌军防线。粟裕对这支“忠救军”的底细十分清楚——他们擅长游击和突袭,但缺乏正规作战经验,面对华野主力部队的阵地战和运动战,根本招架不住。
当李默庵再次试图联系前线时,电话不通,无线电也无人应答。原来,两个总队已被彻底击溃,残部正仓皇逃窜。
胜利后的隐忧
此战,华野歼灭交警总队5个大队,缴获大量美式装备,战士们士气高涨。战后,粟裕询问部队情绪如何,得到的回答是:“从干部到战士,情绪好得很!”
然而,粟裕的神情却并不轻松,他低声说道:“我现在可是吃不下饭,睡不好觉……”显然,这位深谋远虑的指挥官已经在思考下一步的战略。
苏中战役的第五战就此收官,而更激烈的战斗还在后面……(待续)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